阅读历史 |

第三十二章长命缕(1 / 2)

加入书签

既琰如晤:

见字如面。

九州风雨,国器南迁。路遥秋深,愿君安好。

秋窗听雨,总不免想起去岁春日,你我于东苑书阁外,同避急雨,笑言“偷得浮生半日闲”。言犹在耳,现今山河震荡,竟恍如隔世。

翻检旧籍,见你旧日所批《诗经》,“风雨如晦,鸡鸣不已”墨痕如新。此情此景,竟与当下暗合,今日重读,方知字字锥心。

国事蜩螗,心绪万重。前路漫漫,务必珍重。愿化青萍,共君风雨。

宛辞,无眠

笔尖从金粟笺上抬起,最后一点金粉在烛光下凝住。

窗外的风带着硝烟与尘土的气息,早已吹不进来粽叶与艾草的清香。

姜宛辞看着写好的信,心绪并没有因此得到片刻安宁,反而被那“青萍”二字扯得生疼。

无根无依,风雨飘摇。

这竟然是她现如今能想到的、关于未来最温暖的愿景。

姜宛辞目光无意识地在殿内逡巡,最终落在妆奁旁那柄许久未动的缂丝团扇上。

扇柄下端垂着一束异常繁复的穗子,并非宫廷精制的流苏那般规整——

那是许多根五色丝缕精心合股编成的“长命缕”。

依照庆国宫廷旧俗,每逢端午须佩戴此物以祈安康。

扇穗色彩斑斓层迭,像收拢了一个又一个沉静安稳的夏日。

她伸出手,指尖拂过那冰凉的丝绦。

停在了一根已经褪色严重的五色丝缕上。

那根丝线边缘甚至起了细小的毛糙,上面还有一个不太匀称的小结,摸起来格外清晰。

记忆就这样被一个绳结轻易地牵了出来。

……

那是年少的沉既琰进宫伴读后的第一个端午,一个金乌西斜的寻常午后。

宫宴喧阗过后,暑热未消。

殿道空旷,丝竹管弦之声似乎还在耳畔。

余温蒸腾,熏得汉白玉石阶仿佛都透着暖意。

各处栏杆上悬挂着艾草菖蒲,丝丝缕缕的清苦气息弥散在太液池畔,与水汽交融成一片氤氲。

池水被日辉浸染,半江瑰紫半江流金。睡莲合拢了花瓣,偶尔有两尾锦鲤跃出水面,搅碎一池光影。

姜宛辞摒退随侍,独自沿着青石小径徐行。

裙裾曳地,环佩轻鸣,衬得宫闱深处愈发静寂。

她正要前往平日休憩的流芳榭,却在途经一处临水小亭时,见到了那个本来应该跟随父兄出宫的清瘦少年。

是沉公子。

少年正一个人站在亭子里,低头端详着那管他随身携带的青玉笛。

他闻声回头。

阳光从半敞的檐角照进来,将他整个人拢在一片明亮的温柔里。

四目相对,少年眼底掠过一丝来不及掩藏的波澜,随即他敛衽为礼。

姿态行云流水,就如同他的人一样,无可挑剔。

“殿下。

他声音在静谧的余晖中显得尤为清朗,带着少年特有的克制,如同怕惊扰夏日的微风。

姜宛辞略微点头,两人之间隔着三两步的清风,仿佛能听到他们衣角相触的声音。

看着少年下意识握紧青玉笛的手指,她方才独处时空落落的感觉,忽然就被什么填满了。

姜宛辞还没开口,少年像是鼓足了勇气,从怀中取出一根细巧的五色丝缕。

丝线并不华丽,甚至在某处还打了一个不太匀称的小结。

“今日端午……”他低眉敛目,声音轻得几乎被风吹散。

“微臣斗胆,愿献此缕,祈愿殿下岁岁安康。”

姜宛辞凝望着他,风吹过鬓边珠花,吹得她心里发紧。

嘴角却不由自主地微微上扬

斜阳透过柳隙,为那根丝缕描上金边,柔光流转,恍若捧在他掌心的是一掬凝驻的霞光。

她伸手接过,指尖轻擦过他的掌心,如同羽翎划过水面。

只是一瞬间,两个人的呼吸都乱了半拍。

少年头垂得更低,耳廓被霞光染上艳丽的胭脂色。

姜宛辞将丝缕缠在指间,抬眸问:“沉公子也编这个?”

语声淡淡,尾音却带着自己都没有察觉的微颤

“是家母所授”少年声线紧绷,“臣手拙,望殿下勿怪。”

“不拙。”

她轻抚那个小小绳结,从未觉得哪根长命缕如此烫手,“宫中所制,反不及此物可心。”

说着,姜宛辞从袖中取出一根冰绡所制的五色丝缕。

编作繁复的“方胜”纹样,末端缀着玲珑碧玉珠,姿态端雅地递过去,指尖却泄露了一丝轻颤。

“端午吉日,”她眼睑低垂,望着裙摆上细密的海棠缠枝纹。

“也愿沉公子,无灾无祸,顺遂安康。”

少年怔忪片刻,郑重躬身,双手接过,“殿下所赠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