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5节(1 / 4)
杨太后虽信佛,但皇上却对道教,他虽然不爱金石丹药,却也早晚参拜三清,自号清风居士,尤其热衷于民间鬼神志怪故事,因此把一个五品的史官提拔到身边做起居郎。
如今若论故事传奇,风头最劲的无异于麟主娘娘,毕竟这位虽然没有什么玉帝给她封号敕令,也无人间帝王给她正名祭祀,可是这位新鲜出头不知道是妖是鬼的鬼神不断地给世人提供谈资,又有个四处招摇的红花教宣扬她的神力。
不论民间传奇是否是真,但就她时不时出没这一点来说,倒显得她颇为真实,毕竟她的事迹一再的出现在人们眼前,如此活跃,比那些已经流传下来的神话人物,当然是当今的活神更让人趋之若鹜。
安乐公主在家时是个骄纵贵女,时常游览民间来去自如,她对民间的了解自然是比皇帝要多得多,至于志异故事,也没有谁比她更有发言权了。
她在宫中第一次听见麟主娘娘时,就知道是谁,可是辛渺是会招揽一群教徒崇拜自己大肆宣扬的人吗?显然不是。
光阳殿内传出说话声,间或夹杂着皇帝的笑声,守在殿门的内侍暗道:这安乐公主可真是不简单。
当初进宫时被杨太后当众欺辱的样子还历历在目,连杨家外戚都能踩一脚这个公主,但不过几个月,安乐公主如今俨然要成了皇帝面前的红人了。
虽然皇帝不比太后威严可怕,但是他仍是皇帝,如今杨太后也像是对安乐公主失去了折磨她的兴致,还是要看儿子的面子,于是安乐公主的地位便看着升高了,起码内宫太监宫女不敢再给这位公主脸色瞧。
吃完一顿饭,驸马便闹着要出去玩,皇帝对这个表兄弟以往是没什么好感的,毕竟驸马痴愚,杨家对他诸多溺爱,养得驸马十分霸道,人又生得很蠢笨。
不过成婚后,驸马被安乐公主管束教养得仿佛变聪明了一般,见了人知道问好,实在是不令人感到不惊喜,连皇帝也啧啧称奇。
驸马到花园中玩耍,皇帝一行人也移到亭台中,花园内春意盎然,天色见暖,内宫便将暖房内含苞待放的花卉催开,实在是天日很适合赏花游览,花不开显得不识趣。
于是花园内杨柳如烟,春草蔓蔓,春花烂漫,坐在水波荡漾的亭台之内,实在愉快。
安乐公主如今长裙曳地,她与以前大不相同,乌发挽成华美而沉重的发髻,又坠着金光沉沉的簪环,面如皎月,一双碧色的眼睛更甚于碧波荡漾的池水。
她年轻而貌美,坐在亭中就如同仕女画一般,起居郎李文芳的目光不时地游弋在满园春光和她的身影上,亭角上的纱帘被清风吹拂着,偶尔遮掩住她面容,水波反射着金光粼粼投影在她面颊上,更蒙昧模糊,如梦如幻。
他们正说到如今民间的红花教正在被官府打压,洛阳府衙一时间捉拿了许多教徒,塞满了监牢,此事被百姓津津乐道。
听说如今街上的百姓都不许穿一点红色在身上,就算是大姑娘结婚也不许戴红花,谁知你是不是教徒?戴红就是为了勾结同道私相传递吧!抓起来!等‘查清楚’了,自然就放你归家了,还不写信给你家里人?
等家人拿着银子来问‘查清楚’了没有,往往要来个次,府衙的人才能‘查清楚’到底是不是红花教的人。
这些事儿都是杨家干的,整个朝廷上下都知道,但也只有少数人敢在上朝的时候参上一本。
皇帝倒不关心杨家赚了多少银子,他只是对太后让严查严抓的政令感到不满——红花教能掀起什么风波呢?
所以杭州那边听闻有个红花教圣女,他也当即就下令要传人来洛阳,皇上对麟主娘娘充满了好奇,他很想一探究竟。
历朝历代以来也不乏寻仙问道要求长生的皇帝了,他如今只是对神仙故事感兴趣,竟然也说不得错了,毕竟他还没有大兴土木请道士进宫里来炼些丹药。
于是那些敢于参谏太后党的忠臣们也是对此莫可奈何,铁面无私的包青天自从下旨让他查红花教之后,便披肝沥胆夙兴夜寐,可是杨家人所作所为全然是在搅混水扯后腿,他不止一次上书皇帝,但皇帝不肯违逆太后,便是不了了之。
安乐公主起身走到皇上身边轻言细语:“今夜李中人就要带着圣女抵达行宫,陛下可看看这位红花教的圣女。”
“这是自然,红花教内若有此奇人异事,我必要亲眼鉴赏一番如此奇妙盛景,若红花教不学以往那些装神弄鬼愚弄百姓以谋逆的国贼之流,我就算赦免他们的罪过又何妨呢,不过太后他们做事太不留余地,唉。”
皇上扶着栏杆感叹,说着又想起安乐公主曾经从闹鬼大宅中惊险逃生的故事,一时好不羡慕神往,不过他已经多次向安乐公主以及她的侍卫探听过故事的来龙去脉——
皇上当然不是个容易被欺骗的人,纵然如今有得是人向他投其所好,但编造的故事总有错漏的,能摸着皇帝的脉取信于他的目前只有李文芳和安乐公主,他们一个是很会搜罗故事并且讲得妙趣横生,而且也是个道教居士和他谈得来,另一个就是安乐公主,她是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