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红楼沉浸式围观 第388节(1 / 4)

加入书签

云芳点点头,就想起一个小故事,“我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啊,就是说一个砍柴的和一个放牛的在山上说了一天的话,最后砍柴的这个人两手空空的回去了,但是放牛的却赶着牛回去了。

听出来是什么意思了吗?有些人做某些事的时候是没有损失的,但是有些人做有些事情的时候是有损失的。

自己要衡量一下自己来干什么的,不能忘记了,要不然大家散场了,才发现别人在聊天的时候获得了自己想要的,可自己不仅没有,还浪费了一天的时间。”

桂哥儿就说:“明明刘姥姥在这里呆着奉承老太太得到的更多,辛辛苦苦一年种田才挣几个钱儿,只要老太太高兴,哪怕给漏下了十两二十两的好处,也能抵得上好几个月干的活了。”

这个时候贾瑭就问桂哥儿:“那斜眼的县长为什么不做县令了?人家为什么不肯为五斗米折腰?”

云芳就忍不住看了贾瑭一眼:“人家眼睛不斜,你别把孩子给教坏了,你看看长生都记住了。”

贾瑭笑着跟云芳解释:“那是我和人家说笑话呢,让他给听见了,居然没忘,这小子记性好着呢。”

桂哥儿心里面不服气,就说:“事儿不是这么论的。他不做这个县令是要从各个方面分析的。但是刘姥姥这个事儿摆明了是她吃亏。”

桂哥儿打算好了,要是爹爹想辩论他今天就奉陪到底。反正桂哥儿经想明白了,他这辈子都学不会数算了,可能家传绝学需要长生去继承了。既然如此,他还是圣人门生,自然是不用那么听爹爹的,爹爹说的有道理了就听,说的没道理了也是要辩的。

贾瑭就不想搭理桂哥儿,问蘑菇:“我姑娘怎么今儿不爱说话,今日见刘姥姥了有什么感受?”

蘑菇想了想把筷子放下就说:“有些人别看吃的山珍海味穿着绫罗绸缎,然而论做人,乡野之间真的有诸多贤人。人家看刘姥姥觉得十分粗鄙,甚至连咱们家的三等婆子都瞧不上,然而我却说,此人高贵之处咱们家的人都高攀不上。”

桂哥儿睁大眼睛!

他还看到爹爹笑着点头,称赞姐姐:“我姑娘的眼光确实好啊!”

在贾瑭看来,有这样的说法证明她已经独立思考了,只要独立思考,那么她的某些思想已经趋近于成熟了。某种意义上来说,她真的不需要父母操心了。

至于旁边那个惊呆了的傻瓜,贾瑭现在没心思给他解惑,不知道为什么,他现在有一种感觉,第一个孩子养得很精细,各个方面都很关注。第二个孩子养的就马马虎虎潦潦草草。至于第三个……没看了看埋头刨饭的长生,觉得夫妻两个压根儿都没费过心,简直是当猪养。

今年闺女出嫁之后,就要把重心转移到这两个小的身上。他叹口气,觉得孩子多了也愁人啊!

第390章 成大礼 一

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,已经摆上了夫妻两个的日常。

确实云芳是有些无力感的,因为从蘑菇的事儿上来看,教育这东西,不是你想它就根据你的设计实现的。

极有可能是种瓜得豆,插柳开花……

但是还不能没有,做和不做的区别还是很大的,做了之后孩子好歹还能向上生长,要是不做估计就跟隔壁的贾蓉贾蔷是一个模子了。

五六月一过,就是七八月,迎春来走了几次亲戚,接着就是八月的中秋节。

到了八月,荣国府就忙了起来。有两件大事在这个月是必须要办的,就是八月初老太太过寿和八月中旬过中秋节。

老太太过寿叠加着今年蘑菇大婚的事儿,所以来的人很多。老太太跟王熙凤说就喜欢这样的热闹,嘴上却说着不要大办,没得让人家说自家显摆。然而王熙凤怎么能不知道老太太的意思,还是要大办的。

王熙凤忙的飞起,云芳和李纨自然要帮忙,几个姑娘也没幸免,跟着老太太陪着客人们说话。

贾家的族人也来凑趣,从七月下旬开始,到八月上旬结束,都是人来人往,家里的大门开着,虽然进入的客人都是挑选过的,但是家里真的到处都是人,让人很烦。

蘑菇就觉得片刻不得安静。

家里的两个小孩子也很不满,以前家里面没来客人的时候他们前院后院园子里面随便跑。如今来客人了,他们只能在园子里面玩耍,就算是在园子里面玩耍,碰到一些贵客,老太太陪着人家游园的时候,也是要让他们跟着去磕头的。

在这种气氛里,蘑菇就提出带着两个弟弟到妈妈的陪嫁府邸中去住几天,就是老太太心里不满意也没法子说,就这样,蘑菇带着弟弟们在妈妈的照顾下一连住了七八天,到了老太太大寿前一天才回来。

两个小家伙非常高兴,因为他们跟着姐姐骑大马了。

接着到了中秋节,云芳带着贾瑭父子几个回殷家,杨太太很伤感,这都已经八月了,这是蘑菇最后一次来外祖家走亲戚了。

接着就是九月,九月里贾敬生日,尽管寿星本人不在,但是不影响贾珍接着给老爹过寿的名义吃喝玩乐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