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全京城都在盼着楚王妃失宠 第627节(2 / 3)

加入书签

恒话一落,登时死一般的寂静,红河谷一仗是大齐的禁忌,也是顾家荣耀的结束。

便是后来先皇将长公主下嫁,也未能让顾家荣耀回到从前。

“刘大人!”

“臣在。”刘大人出列上前道。

“将当年真相告知众位臣工。”

“臣遵旨。”

刘御史让查良其将证据呈上后,开始在百官面前公布当年真相,刘大人中气十足,一派肃然,再加上他平日的行事,自有一种让人敬畏的感觉。

他宣布完当年真相,除了少数几个已经知道的,其余人皆惊。

宗正着急的差点跳起来:“刘宗耀,你好大的胆子,敢诋毁明仁皇帝。”

太后脸色也不好看,太子行事真是越来越嚣张了,竟然敢将当年事情真相公之于众。

明仁皇帝是大齐开国皇帝第四子,钦选的继承人,大齐建国后百废待兴,太宗皇帝呕心沥血,终未完成其志撒手而去。

明仁皇帝继位后励精图治,稳定朝纲,百姓安居乐业,对边陲小国实行远交近攻,大齐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,是近百年少有的盛世。

明仁皇帝也是百姓称颂的明君,太子要揭明仁皇帝的罪行,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。

“臣所言,句句属实,有证据为证。”刘御史丝毫不带怕的。

刘御史将证据先捧到九王爷面前,九王爷象征性看了看,递给了后面几位大人。

在朝堂久了,多少有些八卦,尤其这种陈年老账,大家都看的很起劲,甚至还小声讨论起来。

一开始是一两个,接着个,越来越多的人讨论起来,十万将士落得如此下场怎不令人心痛。

尤其,在经历昨日的变故之后,他们更知,是谁在守护着大齐的和平。

宗正着急的很,再这般纵容下去,可是要动摇国本的:“皇上……”

皇上表情有些复杂,他怎会不知太子这一通折腾会给赵家天下带来什么冲击,在大齐人心中,明仁皇帝是神明一般的存在。

可是明仁皇帝再英明,也是人,明仁皇帝功绩无数,可晚年的时候为巩固皇权的确做了错事。

第863章 时和岁丰

今日祭祀赵家宗室来的人自然不少,虽说宗室没什么实权,但只要是赵家天下,他们这些宗室便可衣食无忧一辈子,而且,有天生的优越感。

不止宗正,一些宗亲也开口道:“皇上,事情过去多年,谁知道这些证据是真是假,万不能由着他们污蔑明仁皇帝。”

“证据岂能作假,郑王慎言。”刘御史一身硬骨头,谁都不怕。

“大胆,刘御史到底是何居心,竟在此祸乱朝纲。”郑王呵斥道。

刘御史也不是被吓大的,大场面见的多了去:“皇上,臣的忠心青天可见,臣只是不愿忠臣蒙冤,良将受屈,臣为云阁老,为顾家军请愿,求皇上还他们公道。”

孙大人,宋大人,曾大人都下跪请愿,接着,浩浩荡荡跪了一地。

倒不是百官逼迫,而是红河谷一役的真相实在太让人震惊,怪不得当年明仁帝要推云阁老出来才能平息舆论。

事已至此已是再无挽回余地,只是,帝王蒙上污点,那些大臣会从此盯着帝王的缺点,皇权也会跟着动摇,太子这是把自己置在最危险的境地。

赵恒适时开口:“孤奉父皇之名,查当年一案,今日将真相公之于众,便是为还云阁老,还十万顾家军一个公道,如今此案真相已明,孤总算不负父皇所托。”

赵恒此话说完,众臣齐声道:“皇上英明。”

皇上心里一阵苦笑,谁说他的太子不通过人情世故?今日倒是知道在众臣面前给他几分颜面。

赵恒又道:“明仁皇帝一生功绩无数,他举贤任能,整顿吏治,曾亲自考核县令,把不称职的人斥退,任用有才干,能负责的官员;他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,将前朝丢失的领地夺回;他改革军制,对参军的士兵供给衣食,免征赋役。明仁帝在位期间生产发展,经济繁荣,百姓安居乐业,让我大齐进入全盛时期。”

“他的功绩前无古人,作为赵氏子孙,恒敬佩不已,然,人无完人,明仁皇帝病重之际受小人挑拨,让忠臣良将蒙冤,如明珠蒙尘,恒身为赵氏子孙,承先祖遗志,功绩承之,错亦承之,今日便拨乱反正,为功臣正名,亦承先祖之错!”

众人还未从震惊中缓过神,只听赵恒又道:“刘大人,请打龙鞭。”

“臣,遵旨。”

很快便有两人托着鞭子上了祭坛,众臣不明所以,这打龙鞭乃大齐开国皇帝所立,当时赵家先祖,江家先祖,还有司马家先祖结为异姓兄弟一同打天下,推翻前朝暴政,后来得天下,赵家先祖乃三兄弟老大,便得统江山,后来江家和司马家交了兵权退隐朝堂,这打龙鞭是大齐开国皇帝交给司马修文,让司马家世代守护此鞭,若大齐皇帝行不仁不义,有负天下之事,便可请此鞭。

大齐建国多年,从未请过此鞭,司马家人这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