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全京城都在盼着楚王妃失宠 第237节(1 / 2)

加入书签

什么亲王生母若是美人会被人嗤笑,什么那些江湖高手并无对朝廷造成威胁……

还参了楚郡王赵恒目无法纪,虽上交了受贿银子,但此举还是有违国法,且大齐开国,从未有之,不能助长此风,理应严惩。

徐尚书刚说完便听到一声嗤笑,这声嗤笑不是顾昭华,竟是站在前排的肃王。

肃王说来也是幸运,最近顺天府和大理寺一个重案接着一个重案,他那个琴师自杀的命案还没呈到皇上面前。

所以,肃王自以为宋轶怕了他,行为十分得瑟。

徐尚书堂堂一尚书,虽说比不得肃王皇室血脉尊贵。

但他在朝中威望和权势也不是一个没有什么建树的王爷可比。

“肃王笑什么?”徐尚书知道肃王是睿王的人,但他并不怕他。

在徐尚书眼中肃王也只是一个无宠,随时便要被推出来顶包的皇子而已。

“笑你蠢,徐氏是贵妃还是美人那都是父皇后宫的事,是皇家的家事,你说你一个臣子,总盯着父皇的后宫做什么?”肃王扯着嗓子道。

肃王就是个蛮子,说话只图自己痛快,从来不过脑子,怼徐尚书倒没什么,可那句盯着皇上的后宫怎么就听起来有点不对劲了呢?

皇上眉头皱了下,怎么最近老七也在朝堂上蹿下跳的没规没矩。

众大臣憋着笑,不敢笑出来,徐尚书恼羞成怒道:“肃王这是什么话,皇室的家事亦是国事,臣只是就事论事,肃王休要污蔑!”

“本王污蔑你做什么,父皇只是贬个妃子,你瞧你们一个个紧张的,你们家发卖个小妾还要和管家小厮商量?”肃王斜着眼,歪着头,手环胸,俨然一泼皮。

肃王这话,话糙理不糙,虽然不好听,但仔细想想,好像也没错。

那贵妃就是再贵,那也是皇上的妾啊,就连崔后,在先皇后灵前都要行妾礼。

顾昭华跟着点点头,肃王倒是难得说了句人话。

肃王得意的收回目光时和顾昭华的目光撞一块了,俩人无比嫌弃的看了对方一眼,心中各自默念一句蠢货,然后各看各处了。

徐尚书噗通一声跪下了:“皇上,臣只是就事论事一心为大齐,却被肃王殿下如此羞辱,臣……”没法活了。

当然后面这四个字是不会说出来的,全靠领悟。

徐尚书老泪纵横,哭的要晕过去的模样,另外一些支持景王的文臣也是有样学样。

陆伯山吧唧了下嘴,瞧见了吧,这些文臣就这模样,一哭二闹三上吊的,跟个泼妇似的,没眼看。

不过这肃王也是个……二货,这徐尚书明着为贵妃抱不平,实际针对的是赵恒,他跟着掺和什么。

不过这样也好,有人出来挡,就没人记得一开始是为什么争吵了。

朝堂上有时候就是这样,一帮大臣吵来吵去的,最后才发现吵的根本就不是最初的话题了。

皇上大多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,让他们吵去,免得精力旺盛,都一个个的盯着他。

皇上看这群文官又故技重施,来老一套,抬头看了眼站在边上的常贵。

常贵立刻会意,马上过去扶着皇上:“皇上怎么了,是不是又不舒服了?太医一早就吩咐过让皇上休息几日,皇上就是不听……”

这些文官面上装疯卖傻,却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。

什么?皇上身体不适?这可不得了。

朝堂上的哭声戛然而止,静悄悄的,都盯着龙椅上的皇上。

魏阁老生病告假,周太傅也因为这场雪得了风寒,连小皇孙的课都停了,如今朝臣颇有些群臣无首的感觉。

站在前排的曾尚书和冯尚书默契的对了个眼,出列道:“还请皇上保重龙体,龙体为重!”

接着朝臣都齐声道:“皇上保重龙体,龙体为重!”

皇上装模做样的抚着胸口,咳了几声,常贵连忙道:“今日就到这里,散朝吧!”

刘御史有些意犹未尽,他都还没有发言呢。

徐尚书那几个真是丢文官的脸,他正要怼呢,皇上就不舒服了,皇上每次不舒服的可真是时候。

陆伯山看了眼消失的那一抹明黄身影,皇上这是老毛病啊,几十年了,可得让太医好好瞧瞧。

收回目光,搓了搓有些凉的手,散朝也好,回家喝碗羊汤吧,暖胃,喝完再去军营。

赵恒正要追上去,被肃王赵煊给拦住了:“你可别以为本王是为你说情,本王是自己高兴!”

赵恒懒得理他,一把推开:“一边去!”

他正着急着追岳父呢,他也想去陆家喝碗羊汤。

昨日从陆家离开的时候就听说了,近几日天气冷,厨房买了一整架的羊骨要熬羊汤呢。

肃王不乐意了:“本王怎么说也帮你出了气,你这什么态度!”

赵恒要被他烦死:“你想打架?”

肃王下意识往后退,又怂又狠道:“本王懒得和你一般见识!”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